前言

現任日本安倍首相在2012年12月開始再度擔任內閣總理大臣時,一上任以大象走路的姿勢跨步向前走提出安部のミクス政策的三隻箭,其名稱由來用「安倍」及英語 所形成的新名詞,國際的通稱Abeconomics帶動日本政府政經政策○一時間使用[三隻劍]名詞蔚為成風,淺顯易懂宣示效果自不待言,清楚傳達其意念的三個目標﹑政策實施方針或是事件記錄呈現○今年(2015年)距離至今一百二十年前1895年(明治28年),台灣近代歷史上也有三隻箭,第一隻箭矢射出自一紙馬關條約開始徹底翻轉歷史改變台灣人命運,1895年(明治28年)台灣割讓給日本的已未戰爭,第二隻箭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1895-1945),第三隻箭是今年二次大戰終戰七十年(1945-2015)的紀念日○三隻箭歷史意味各自深長,本文謹就第一箭台灣乙未戰爭北部地區三角湧(三峽)之役談起,二號國道三峽路段台北大學校區周邊已經大廈林立,隆恩埔戰役發生在校園區塊,大漢溪畔,伴隨時光逐漸被淡忘,這場日軍澳底登陸之後往南下進軍,受到當時三峽住民強烈抵抗的開始,小規模區域戰事卻是日軍極大傷亡振震撼,傳統台灣人精神發揮無遺,探索俯拾皆是的台灣歷史就從周邊鄰近開始!

223

(日軍進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登陸澳底圖)

2231

(台灣民主國國旗圖)

乙未割台

第一隻箭射出1895年乙未割台戰役,根據馬關條約(日方為下關條約)將台灣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台灣人面對政權更迭驚慌抗拒,為圖求自力更生,同年5月25日台北由一群士紳擁促清國駐台官員推動成立台灣民主國,舉行呈印儀式給最高行政長官巡撫唐景崧為民主國總統,藍地黃虎旗為國旗○依日軍戰場記錄同年5月29日下午2點左右,日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陸軍中將率領的近衛師團登陸澳底,沙灘上陸後當地居民自動給予日軍許多協助○6月1日下午4點左右,清國李經方代表搭乘德國公義號汽船前來辦理交接○6月2日開始與日本代表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日艦橫濱丸協議,由於擔心在陸地辦理交割時恐遭台灣人斬殺,要求日方在海上辦理簽約移交,完成交接手續,台灣總督民政長官水野遵以賦詩見證;「天兵所向絕粉塵﹑大將籌謀總有神﹑昨夜台灣入皇土﹑今朝山色更清新」○6月6日近衛師團進入基隆以基隆稅關為駐紮司令部○同時日因為台北城兵慌馬亂,城內官員一空,陷入無政治狀況,治安混亂○鹿港辜顯榮受到大稻埕富商請託來到水返腳(汐止)前來要求日軍盡快到台北城接收,安定治安 ○6月7日清晨近衛師團前鋒部隊兵臨北門城門,高大城牆下城門緊閉下,這時居住北門的陳法婦人放下竹梯供日軍登城開門,日軍得以兵不血刃進入台北城,一如辜顯榮所言,居民家門口插著寫良民白旗或手搖日章旗輸誠表達以接王師,而這個時期台灣北部也爆發一股逃亡潮○民間傳唱台語歌謠;「去年5月13迎城隍,今年13穿軍裝;可惡撫台一時走去死,害阮百姓反亂擎白旗,中國自來就腐敗,台灣一直受伊害,日本野心佔地界,百姓毋願佮伊刣」○近衛師團佔領台北城一星期之後,6月17日,日人在原清國巡撫衙門前廣場張燈結綵,禮砲21響後,閱兵分列式揭開統治台灣序幕○

隆恩埔之役

始政之後政局尚未穩定,抗日活動到處兵荒馬亂,蜂火連天○日軍出台北城後開始揮軍展開武力接收軍事行動○ 7月10日,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命令山根信成少將率領一個混成支隊部於12日出發,沿大嵙崁溪(大漢溪)兩岸及兵站線,分三路前進,預定三日後在龍潭坡會合,再前進到達新竹支援會合。山根信成少將接獲命令後,派遣坊城後章少佐率領步兵大隊,沿大嵙崁溪前進。近衛師團步兵第三聯隊第二大隊第六中隊特務曹長櫻井茂夫率領之“水路補給運送隊”共35名,自臺北沿大嵙崁溪水路運送糧食,當夜停泊於三角湧隆恩埔。7月13日清晨五時,船隊解纜繼續往大嵙崁航行,前進數百公尺,便遭遇遭到當地以蘇力蘇俊陳小埤等人抗日三傑為首的二百餘名三角湧抗日義勇軍奇襲。經數小時的激烈戰鬥後,日軍水路運送隊34名覆滅,除了一名日軍由居民羅金來帶路將化裝成台灣人模樣逃出求援○

感想   乙未戰爭5月打戰到10月因傳染病病逝4.700人,受傷515人,日軍真正戰場死亡154人,“隆恩埔戰役”一役日軍一支三十五人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死亡34名,這場「隆恩埔戰役」可說是日軍入主台北城後單次戰役犧牲最慘重的,也是北台灣首見的激烈戰役,是日軍進入臺北城後遭受到攻襲犧牲最慘重的戰役,戰鬥更為慘烈。此役可謂讓日本人知道臺灣人民抗日决心的决定性戰役。7月19日,山根信成少將獲令率隊自台北前去板橋、土城三角湧大嵙崁沿路進行無差別掃蕩,殺戮,民眾死傷慘重,村落燒毀包括三峽祖師廟被波及燒毀。

日本領台統治過程,初期在三角湧(今三峽)隆恩埔一帶受襲擊,1936年(昭和十一年),日本人在鳶山隆恩河舊河道旁(現台北大學校園內)立「隆恩埔戰役紀念碑」戰蹟碑紀念,頌揚當時殉難日軍,鳶山的「表忠碑」戰後則被敲毀埋在地基下。早期國民黨政府反日意識形態情結,早年日人所建的紀念碑多被毀棄,隆恩埔之役這個歷史事件記載了三峽人驍勇抗日史實,是真實發生在台灣的歷史事件,應該將紀念碑還原,可讓更多台灣人認識三峽人文歷史。

乙未戰爭至今120年又欣逢今年(農曆)歲次乙未年,所以今年大家不妨親臨三峽(三角湧)隆恩埔(台北大學)戰場現場,聽當時的時空背景一群為鄉為土拼命嘶殺的勇士之聲。

2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