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楊斐媛 社友
一,臺灣現代醫學
1,傳教士的奉獻立下基石
1865年後傳教士陸續來到臺灣,初以醫療傳道為主要目的,後來漸漸融入本土生活,轉而致力於人道關懷為主、宣教為輔的醫療奉獻事業。傳教士帶來了現代醫療,設立西式醫院,並從事已具雛形的臨床醫學教育,成為臺灣現代醫學的先驅。
2,日據時代進行公衛系統的基礎建設
1894年臺灣進入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日人著手改善公共衛生,建立制式醫學教育機構。臺灣的現代醫學教育、衛生工作與行政建制在殖民者的經營下逐步建構基礎。
3,光復後醫療與公衛隨著經濟起飛蓬勃發展
1960年代以來,臺灣已能有效控制天花、瘧疾等傳染病,解決婦幼衛生與人民營養問題,也開始面對環境污染及公害議題。醫療人力與素質隨醫學教育發展而提高,各項臨床技術已經能夠緊隨西方先進諸國的腳步發展。
4,從歷年生育口號,反映人口結構的轉變,與政府扮演的角色
早期政府為了降低快速成長的人口,在西元1964年全面推廣家庭計畫,推動節育概念,西元1967年提出「五三口號」,倡導婚後3年才生育、間隔3年再生育、最多不超過3個孩子、33歲以前全部生完。民國58年則推「小家庭、幸福多」、「子女少、幸福多」;西元1971年喊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及「三三二一」等口號。「三三二一」是指,婚後3年才生第1個孩子,過了3年再生1個,2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
令人玩味的是,2001年口號稍微修改,強調「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特別將「女孩」置於男孩前,希望能消除重男輕女的觀念。由於出生數快速下降,導致未來可能的人口負成長,衍生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不足及扶養負擔過重等社會問題,政府在2005年推動新口號:「兩個孩子很幸福,三個孩子更熱鬧」。
5,國人健康問題從急性傳染病轉為生活型態慢性病
1980年代以後,臺灣醫界開始遭遇與西方國家類似的問題:醫療服務需求大增,醫療成本提高,對社會和醫療照護專業造成巨大的衝擊;加以老年、慢性病人口的急速增加與消費主義的興盛,更造成醫病關係的質變。全民健保固然普及了健康照護服務,卻也改變了醫界的生態,為醫療體制和醫學教育帶來嚴酷的挑戰。
6,全民健保的成功與隨之而來的挑戰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自1995年施行,涵蓋率達99%,舉世聞名,美國進行醫療改革期間,多位學者呼籲美國政府應向臺灣學習,健保帶給臺灣人民就醫的便利,但由於國人的就醫習慣及一代健保的制度設計、高齡化、少子化等因素,也間接造成健康照護體系的負擔增加,及我國健保沉重的財務負擔。
二,臺灣已快速進入的邁入高齡化社會
1,願景~全民均健
2,策略—四段七級之預防醫學框架(原三段五級)
易感受期 | 臨床前期 | 臨床期 | 殘障期 | 臨終期 | ||
初段 | 次段 | 參段 | 肆段 | |||
第一級 | 第二級 | 第三級 | 第四級 | 第五級 | 第六級 | 第七級 |
健康 促進 | 特殊 防護 | 早期 診斷 立即 治療 | 限制 殘障 | 復健 | 緩和 醫療 | 哀傷 輔導 |
3,罹病到失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4,解決課題策略分析
a,推動個人健康管理
b,降低資源分布不對等
c,整合醫療照護資源
d,降低須依賴及照護人口比例
三,建構臺北健康雲
1,醫療雲 (Medical Cloud)、照顧雲 (Care Cloud) 、保健雲 (Wellness Cloud)
2,台北市民健康卡 + 悠游卡 2.0 è 台北卡
a,便捷 ~ 普及率高且使用方便
b,安全 ~ 替代性身份辨識提供隱私保障
c,整合 ~ 提供本市市民跨領域服務
d,誘因 ~ 電子錢包及優惠方案
3,台北卡健康資訊
a,匯入資訊:
.疫苗注射紀錄
.兒童整合性篩檢
.成人健檢
.老人健檢
.自費健檢
.U-Bike 騎乘記錄
.運動中心使用記錄
b,個人上傳 :
.生理量測數據(血壓、血糖、BMI等)
.自我篩檢數據(心情溫度計、AD-8/SPMSQ等)
.其他
4,台北卡之運動雲應用實例~Ubike單車騎乘記錄
a,每月騎乘2天以上,每次騎乘超過5分鐘 。
b,騎乘1天核發10點 ,可兌換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