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屆10月月刊 用心愛地球,從減塑做起 / 朱永健 監事
正當9/24-25 IMC的愛心從台北出發到諸羅時,在下參加了9/24 新北市正政府、福智佛教基金會、慈濟功德會等9個單位舉辦的“萬人淨灘活動”,在全省27個海邊同時進行清除海邊垃圾的活動,我們分配到貢寮區鹽寮海邊進行撿拾垃圾。IMC是個有愛心的社團,本著自己是IMC的一員,就在台北與其他南下關懷的社友來個南北大會串了,讓愛心佈滿全台。
我們知道塑膠的發明帶給我們有許多的方便,買東西、買生鮮物品、飲料、餐具,塑膠的防水及容易攜帶的特性,造福大家許久。殊不知這幾十年下來,塑膠對地球環境的破壞與汙染,卻已造成許多海洋生物與地球生態有很大影響,許多海洋生物都因海洋汙染而提前結束生命。
我們現在看到的海,飄浮著各式塑膠。現在的沙灘,覆蓋著垃圾。我們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記憶。我們為了飽餐卻衰竭而死! 我們可曾想過塑膠瓶蓋,是信天翁媽媽餵食小鳥的晚餐?吸管,從鼻子深深卡進海龜的咽喉?塑膠袋,是小鳥、鯨魚類、小海豚胃裡不曾消化的食物?造成他們不知飢餓忘了進食而餓死,原本乾淨的海洋經過數十年來人類的破壞,現在他們的慘死,我們人類實是罪魁禍首,我們人類毫無察覺到塑膠與我們人類生活有很大關聯,實際身為地球村的公民的人類,這事件與我們全體是息息相關,誰都難辭其咎的,是責無旁貸的。.(我們參考以下相片)
我們再利用下列數字來參考,我們濫用塑膠製品的程度:
1.我們台灣塑膠袋每五秒使用了6萬各式各樣大小的塑膠袋,一年使用了180億個塑膠袋。
2.我們台灣同胞每人平均3天用一根吸管,一年下來約30億根,完全沒有再回收利用這麼龐大數字的吸管。
3.平常使用一次性的各式飲料杯,每年有15億個的垃圾產生
以上數字仍逐年增加。如果這些物品流向海洋後要500年才能分解;但是這些物品在我們手上只有短短的10分鐘或1小時,我們貪圖一時之便,卻後患無窮。
另外依據NGO科學期刊及艾倫MacArthur基金會數據統計:全球每分鐘有6.5噸(一年約800萬噸)的塑膠排入海裡(約一輛垃圾車的運量),到了2050年時塑膠垃圾重量將超過全地球魚類的重量,目前太平洋中有一條垃圾袋海域面積有38個台灣面積那麼大,一艘萬噸巨輪開入此海域後,將一個月圍繞垃圾中開不出來。
我們的垃圾80%來自陸地,因費用便宜,數量大又回收率低,全球1800萬噸塑膠包裝材料中只有10%回收、14%焚化、40%掩埋,其他36%散佈在周遭環境中,而台灣有55個淹埋場設置在河邊或海邊,這些掩埋物常經過大雨沖刷後,紛紛流入海中。
故80%的海洋廢棄物都是一次性使用塑膠產品,其中塑膠袋因為質輕、耐候又不溶於水,它們常逃過回收、焚化及掩埋這三道關卡,就這樣排入藍鯨和其他海洋生物們的家裡,把海洋變成垃圾湯;信天翁將塑膠垃圾誤認為閃閃發光的魚,以它餵食嗷嗷待哺的幼雛。出生幾個月的信天翁腹內就包含七八種塑膠垃圾,三分之一的胃全被塑膠充斥。吞下的塑膠製品導致它們無法吃下別的食物,有時塑膠碎片甚至會割破它們的食管,導致窒息、飢餓和脫水而死。擱淺在台灣海岸的抹香鯨,解剖後也發現腹部裡全是塑膠袋。在挪威克萊德海域,83%的龍蝦胃中都發覺到殘留塑膠細絲。所以可以證明小型垃圾和塑膠微粒被浮生物或魚類吃下肚進入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類身上,我們已開始和塑膠海鮮湯了。
福智佛教基金會於9 月 24 日舉辦「用愛環抱海洋——萬人淨灘總動員」活動,聯合 9 個共同協辦團體,總計 25,449 人參與,環抱全臺 16 個縣市,響應清淨 27 座沙灘,總計 16 公里海岸線。這場全臺大規模的淨灘活動,短短90分鐘共清理出 41 公噸的海洋垃圾。其中塑膠類佔生活遊憩類的 79%,尚有保麗龍相關垃圾、損毀的魚網、報廢的輪胎、丟棄式的針筒與針頭,真是五花八門。
在此我要呼籲我們全體IMC的社友們,讓我們也一起伸出長長的手臂,搭接起連綿的長城,擁抱著、守護著,藍色大海、金色沙灘,所有依海為生的生命,讓他們不再憂鬱,不再忍受被塑膠包圍的生活。彎腰、撿拾,在海邊也深深烙下我們的腳印,銘記我們從此時開始減量使用塑膠袋,讓我們對大海盡一份心意吧。謝謝大家的共襄盛舉。(以上照片取自福智基金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