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Bowen家庭系統理論是由精神醫師與教授 Bowen Murray 所發展出, 1940年代期間, 他的目標是將人類研究帶到可被接受的科學領域中,在1990年他過世,留給我們觀察與思考人類現象的一種方式。
一個優質的生命歷程是建基於想法而非忽來忽去的感覺,而人們最棒的想法是基於事實,即便多數人所注意感覺。這理論是建立在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而非個體,即便個體是這個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部份。進一步,這個理論是建立於觀察,而非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觀點、感受或說些什麼。
「思考系統」(thinking systems)尋找團體中各種相互關聯,大腦必須再訓練,然而受到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我們多數人常會自動化地去想事件的因果關係。「系統思考」重視人們之間的情緒過程流動,同時也不忽略任何一個情境下的各種事實現象;與其去控制或責備別人,這理論鼓勵人們管控自己,了解自己對目前情境的貢獻。
基於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邏輯延伸發展出八大概念的如下:
• 核心家庭情緒系統
• 自我區隔量尺
• 三角關係
• 家庭投射歷程
• 情緒截斷
• 多世代家庭傳遞歷程
• 手足順序
• 社會情緒歷程

 

 

壹、核心家庭情緒系統
1. 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焦慮之種類
a. 急性焦慮:適當回應立即性危險的可能
b. 慢性焦慮:多數源自原生家庭的生命經驗,這種焦慮在某個程度上是過去/現在家庭的常態,而我們帶著它到處走,就仿佛帶著一個壞習慣一樣—-比較像是不自覺的。副作用–影響荷爾蒙的分泌,從而影響生理及健康。
c. 遞增的焦慮:啟動的因素可能是負面的事件,也可能僅僅是一些改變的發生而產生的壓力。
2. 家庭關係模式 (The family Patterns ):
焦慮所產生的四種典型模式~
a. 三角化關係或聚焦的小孩
b. 衝突
c. 距離
d. 過度功能/低度功能/互惠模式或失功能的夫妻
陷入過度功能/低度功能關係的家庭,也許會花上很長的一段時間,希望為這個低度功能者的症狀尋求和提供較多的協助,當一方越想幫忙,另一方就會每況愈下。
這四種樣式沒有好或壞,它們是自發的,唯有當中某個樣式變成焦慮的唯一出口,而且周而復始回到大家都束手無策之處時,它們才會變成是有問題。Bowen「系統思維」健康地凸顯他人的重要性,這延展了我們思維的廣度。
3. 連結性驅力和獨立性驅力
過度糾結的結果:“擠成一團”或群性本能,和焦慮形成正向連動。
獨立性驅力:沒有糾結群體的部分,也就是個體為自己留下的部分,成為每個人可辨識的自我,這個部分的多寡,將因不同的家庭而有差異,甚至在同一個家庭中,也會有個別差異。
4. 組織中的情緒系統
在家庭中用以操控情緒的一些原則也同樣適用在組織裡面。當焦慮達到某個程度,會阻擾群體的運作,而且會降低工作效率,若情況惡化,它有可能摧毀整體組織的運作,甚至是組織本身。焦慮可以透過人為的處理而阻斷其在系統中流動,當組織更具包容性,就有機會重振工作效率及團隊精神。

 

 

貳、自我區隔量尺
自我區隔是一種能力,用以區分情緒跟智慧功能,更能區分感覺與思考,更能選擇,容許其中一項佔有主導的地位。Bowen理論的重要目標:提升自我區隔的程度。
1. 連結與獨立,區隔化與未區隔
家庭的連結力量創造了關係上的糾結,意謂著我們交換自我並且在團體中傳遞焦慮。每個人的功課:“做”你自己。人的成熟情緒就是在人際關係中,這部分的自我與人有清楚的界線與溝通,合作與否,都依照自我原則,這督促我們成為Bowen理論中更加自我區隔的人。
2. 情緒成熟與自我區隔的差異:
a. 情緒成熟不包括身體的健康。但是越高度自我區隔的人,身體越健康,會有更好的社會與情緒適應。
b. 情緒成熟與年紀有關,自我區隔對所有年紀都是挑戰。
3. 自我區隔量尺,一般人是30分以下,在50分的人只佔少數, 75分則是百年難得一見。
4. 低度尺度的人們,他們活在感覺與主觀支配控制的世界之中,有更多關係的糾結。不僅借貸自己與出租自己,並且他們焦慮的程度導致感覺與思考的糾結(或混淆)。因為他們的思考被情緒所淹沒,使得思考並不可靠、偏斜並且根據主觀而不是客觀的事實。
5. 高功能:評定生活功能的指標如下:
a. 健康(生理、情緒與社會)
b. 關係成功
c. 長壽
d. 成功(經濟或社會貢獻度)
e. 生殖系統
f. 教育成就
g. 達成目標的能力
當人們越來越少與重要他人以情緒糾結的方式互動,他們可以自關係的焦慮中得到自由。關係互動比從前更好。並不是他們沒有了情緒,或是沒有不假思考的自動性行為舉止(誰能呢?),而是他們有更多的選項,決定何時去感覺、思考與行動,以及要感覺、思考與行動什麼,這些都可能大幅地改善關係。

6. 關係糾結
來自於相互的放棄自我與(或)承擔自我,也就是種自我交換,當人們對於彼此越重要時,這樣的自我交換越容易。 一個人無法抗拒“群體思考” (因為關係而隨著群體,而不是因為某項原則、邏輯或是某人對於某事的基本觀念。或是反射性地反對群體思考,一個人不假思索就反射性地不同意!)
7. 家庭連結
自我區隔較低的家庭被更多的連結所束縛,經常有較高程度的焦慮並且與家庭中自主性高的成員較不愉快。父母與兒女的關係,可能朝向過度的關注;或是當家庭有超過負荷能力的事物時,他們傾向於忽略子女。 高尺度家庭,他們提倡自主性,因此較不易焦慮並且看待自己的兒女為一個個體。孩子合理的需要得到足夠的保護,但是不會太多或太少。最終,他們較不會累加各項的糾結到家庭的情緒當中,較能夠自由的做自己。
8. 自我的構成的四要素:
a. 假自我(功能性自我);透過他人或其他外在影響所形成,在情緒壓力下,改變成要跟別人一樣或反對別人的自我形象。社會心理學,從眾行為。
b. 基本自我(堅固的自我);透過自我的反思所形成,難以被外界所改變。
c. 彼此之間的界線:尺度較高的自我有較完整的界線基本自我較多,尺度較低自我有較不完整的界線較少基本自我。
d. 每一種自我的指導原則
9. 指導原則
a. 基本自我是經由個人有意識地被實際縝密思想過的原則所引導。
b. 假自我則被文化、父母以及其他重要系統所吞蝕。
c. 一個人被原則引導多少,或被關係引導多少,因著自我區隔的程度,有著廣泛的分布。
10. 自我區隔
Bowen 家庭系統理論的了解對於提昇自我區隔化很有幫助。越了解理論,這個人就越能運用,接著就越成為思考人生的方式。改變關係或改變難相處的人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在問題形成的地方。

 

 

参、三角關係
當夫妻試著平衡他們親密與獨立的需求時,夫妻的一方或雙方都可能產生焦慮。他們糾結程度越高,就越難找到雙方都滿意的穩定平衡。一個二人系統只要是平靜的,也可以是穩定的,但是,當焦慮增加時,它立刻介入最脆弱第三者成為三角關係。
這親密的兩人努力保持連結,擔心對方會因為對關係感到不舒服,而改跟其他人建立較好的連結。而局外的這個人會尋求和兩人中的一人連結。三角關係中的局外人經常使用以尋求和他人的連結,八卦是他們所愛用的一種,並經常伴隨謠言-交換或穿鑿附會。
在延伸家庭或大型組織中,三角關係可以各自獨立形成或多數三角關係彼此合縱連橫,近而造就兩極化的現象,如此,每個人都可能被迫對一議題要選邊站。家庭糾結程度越高,三角關係越強烈。三角關係稀釋了焦慮;它比兩人關係來得穩定有彈性,並對壓力的處理有較高容忍度。
一個人可以偶爾學習讓自己站在三角關係的外圍往裡看,這才是最好的位置,而且這也可以用來檢測一個人的功能程度。一個人除非能夠充分掌握自己的情緒反應,否則無法進行觀察;在觀察中,我們可以有較多的控制。家庭中自我區隔最差的人特別容易在試圖減低緊張時受到傷害。若家庭成員的自我區隔不良,家庭中形成三角關係的機會增加。依賴三角關係以解決家庭問題也使得某些特定家庭成員間維持著不良的自我區隔。

 

 

肆、家庭投射歷程
父母的管教行為會因孩子的功能情況不同而有顯著不同。父母較關注的小孩會比他的手足對家庭發展出更強的糾結,對家庭的困難的與不穩定的徴兆最敏感,也比較容易在家庭的情緒壓力中受傷。父母親與孩子間的三角關係中運作,未自我區隔的父母,因為本身的不成熟而選擇將他們的注意力專注在最稚氣的子女身上,稱為「家庭投射歷程」。

家庭投射歷程的強度與兩個因素相關;1.父母不成熟或未自我區隔的程度,2. 家庭經驗的壓力或焦慮程度。最容易受影響的子女通常是生理或心智殘障或心靈脆弱的。Bowen強調父母在其原生家庭中的手足位置,可能是他們現在選擇下一代那一個小孩來界入的線索。 對個別孩子的影響,而且將會看到在家庭中聚焦在單一小孩對於所有子女的影響。家庭投射歷程的概念是關於家庭本身的現象。這個歷程解釋父母親如何將他們自己的區隔程度傳遞到後代,以及不同子女在家庭中不同的變化。
1. 手足之間如何不同?
他們來自相同父母,所以這現象肯定不是父母造成的〞。於是認為子女生活成功或投入風險較高行為,是家庭以外的外界力量,例如:文化、媒體、或是同儕壓力。然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學術研究也就是〝增進健康的研究〞,它顯示同儕確實對於青少年有影響力,但是當其他不同因素也被列為重要因素時,同儕因素往往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對於青少年捲入高風險的藥癮或性行為而言,同儕因素遠不及親子關係的影響來的重要。
2. 手足位置是否導致個體功能不同呢?
每個排列的位置皆有其優缺點,個人的優缺點甚至是關係中的特質,在我們原生家庭的出生序就有可能被形塑出來。不同手足位置的子女,會經驗到不同的家庭生活經歷。例如:長子〈女〉通常會記得在那段他(她)是唯獨生子女的時間,而老么總是意識到生命中無時無刻有人比他(她)年長。人類在家庭的任何位置都可以擁有成功的生活;雖然也有人沒有活到那個程度。
3. 手足位置甚麼使其優缺點呈現出來。又是甚麼使得這些弱點維持在某種狀態;而使得個人的狀態好壞有所不同呢?
以BOWEN 理論的觀點來說,自我區隔程度是導致人一生成敗的緣由。自我區隔的程度在手足中也有所不同,它存在於大多數的家庭。它是如何發生的呢?相同的雙親,手足的分化程度卻不一樣,而他們面對生命、發揮潛能與達到目標的能力,也各有差異。BOWEN的理論聚焦在小孩的方式,三角關係造成所有的差異。焦慮如何存在,然後有時症狀卻出現在一位孩子身上而結束。過度重視擔心或是焦慮的投射,是焦慮如何傳遞到後代的方式。如果雙親中有一位過度地擔心小孩(或者是藉由忽略或誇大地讚美小孩,來反應自己本身已經超載的焦慮),那麼焦慮將會直接傳達或投射到孩子身上 。
4. 家庭中的變異情況
似乎投射的歷程對於不同的孩子影響不同,做父母的我們擔憂(或忽略、或不切實際的寵愛)某些孩子多於其他的孩童。父母常說家中有些孩童會得到更多父母親的關注,此種注意力的表現可能是過度負向(例如生氣、焦慮)而被忽略,或是過度的正向,到底是正向或是負向似乎也不太要緊。導致不同的子女,所受到的不恰當注意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孩子接受越多的憂慮或過度正面注意(或是圍繞在雙親身邊,過度焦慮而被忽略),越多焦慮就會傳遞到小孩身上,進而導致子女的自我與父母親的糾結越甚。糾結越多,自我區隔的程度就越低。1981年,Kerr相信父母區隔程度越低,且越依賴投射歷程。較少關於父母親的焦慮。因此,他們也較少會融合於家庭自我團中(family self-amalgam),也就是較少成為家庭情緒歷程的一部分。不會與家庭有情緒切割的問題,並且與家庭保持溝通。他們看得出其中問題所在,承載比較少焦慮是可發展出真實自我的程度比較高,而且也比較能夠發揮天生的才能。
5. 投射的開始發生呢?甚麼因素使父母的焦慮導向某個孩子更甚於其他孩童呢?
或許在出生時的某些特別情況,焦慮程度相當高。由於人們未必以理性方式面對焦慮,焦慮有時會轉入系統中,它完全發生於覺察之外。然而當某個子女出生時,當時的焦慮狀態程度高,焦慮會環繞在此情緒單位中,引發家庭過度注意在特定孩子身上,一但焦慮被啟動,這種過度注意的模式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或者是父母親本身成長的過程中,與其中一位自己的兄弟姐妹有問題,因此會發展出不合理且強烈的恐懼情緒,害怕若自己的子女與自己的手足有相同的排行(例如:最年長、老三、中間位置等),就會擔心自己的子女也會如此問題。這樣的害怕將轉變成父母親對這子女的過度注意。家中有個〝不一樣的孩子〞例如:孩子有特殊的問題或是殘障,這些皆有可能引發父母的焦慮。家庭投射過程之外成長的孩子,能夠發展出較高程度的區隔。
6. 一個沒有歸究指責的過程
家庭投射過程完全是自發性的,當父母學習到此觀念且知道他們已無意識的參與此問題,他們就能夠修正他們的角色,而形成達到某種程度的良好結果。完全無法預知,而且會一代承傳一代延續下去。小孩是父母親焦慮的接收者,父母親也是如此。這個過程在所有我們的家庭中蔓延擴大,以至於無法怪罪他人。觀察自己如何參與這過程的演出,而且是無意圖的,將使得活在此世代的人有更多的選擇,並且留給他們後代子孫不同的遺產。
7. 教導
通常為人父母的〈特別是高區隔的父母〉,會全力追求問題的解決方式,與其投射焦慮,他們更願意去經營他們自己的婚姻關係和原生家庭。孩子就會像展翅高飛的小鳥,擺脫症狀有更好的發展。有趣的是,在小孩展翅而飛之前,孩子們將會出現更強烈的症狀行為,就好像他們試圖想將”注意或焦點”給拉回來自己身上。如果父母警覺那些反應只是持續不久的而且也將會出現,父母只要照表抄課,藉著自身的努力即可提高本身的功能。
8. 領導者
領導者必須去引發情緒系統並形成焦點,有些時候,領導者是被情緒系統排除在外。如果領導者能夠去思考情緒系統,他們將能夠去預期且準備系統的變化,而非驚訝接受,被當作一個犧牲者。團體成員或許會嘗試去壓迫領導者進入不切實際的角色,當領導者不符合期望,成員們會有所反應,而這種情況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領導者能夠以冷靜方式去和成員們連結與反應。
團體成員若曾經是原生家庭中三角關係的聚焦者,這些成員也會在其他團體中,透過吸引聚焦,來重覆原生家庭的情緒歷程。領導者也會聚焦於某一個員工身上,導致該名員工失去功能。這就是因為人們傾向活於期望之中。一個人可以選擇如何處理焦慮,可以是在發源處,也就是自己內在處理,也可以將它傳到團體的某一人。

 

 

伍、情緒截斷
截斷是一個分離、孤立、撤退、逃離的過程,或者是否認家庭的重要性嚴格地說,它起初是源於兩代之間的現象。也是任何重要關係所會呈現的模式。截斷是一個距離姿態的極端型式。當關係變得緊繃時,在某個點上,人們常常會從內心或地理上做截斷。截斷導致溝通中止,並常常導致各種症狀,但切割所產生的問題卻很少被指認。
1. 心理層面:
當反應一個衝突時, 它緩慢進到其中,達到一個程度比例後,有些人解釋關係無法繼續。截斷可以是彼此的,雙方想要,或可以是單方的—-一個人想要而不是另一個人想要的。
2. 地理層面:
截斷是在美國人當中如此的普遍,美國一直被稱為是「一個切割的國家」。因著眾多的外來移民生活在這個國家,多數移民都有切割的普遍現象 (當然,移民與截斷並沒有百分之百的關聯,因為即使地理位置上的分隔兩地,也不代表彼此無法聯繫,尤其是在當今溝通管道如此便利的情況下) 。
與父母親糾結的程度 (或未區隔的程度)傳承給自己,並反應在所有關係模式的互動上,因為這些關係模式都是糾結的症狀。截斷是人們試圖解决關係緊張的方式之一,將導致截斷的發生。糾結令人感到不舒服,所以人們傾向從融合中逃離,並加以切割。如同Bowen所說:「對父母產生的未解決依附關係,等同於未區隔的程度,必會影響人們自己的生活與未來的世代」。當與父母緊密生活時,「未解決的情緒依附」會透過自我否認與自我孤立的內在操作來表現,透過逃離父母,或者透過情感上的隔離以及與父母保持距離來呈現。過去切割越強烈,越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有比父母親更極端的家庭問題,也越可能他自己的小孩會與他有更強烈的截斷。有很多強烈的變化過程,在截斷所會面臨的道路上。
一個截斷而離開自己家的人,不是代表他的獨立能力比沒有離家的人強。他們同樣對強大的糾結有反應。在人際關係中流浪的人、頂客族群、退隱山林的人,都表現了不同版本的切割。與父母截斷的人,往往很容易衝動的進到情緒緊繃的婚姻,而後常導致離婚的切割收場。只有當我們與家人或與原生家庭以及過去的世代有接觸, 我們才有可能在生活中過得很好。對於我們小孩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與家人截斷,截斷可能變成一個家庭模式。小孩也可能會與我們截斷,然後所有的人將會受切割所帶來的影響,以致焦慮增加,並形成各樣症狀。
在面對一個重要的人死亡時,也就是這是個家庭情緒切割而非單單地悲傷罷了。當倖存者與死者的大家庭保持聯繫時(他或她是情緒單位中的一部分),他們有一個非常不同的悲傷經驗。我相信與該單位(畢竟其中死者個人, 只是一小部份) 截斷,將會產生更強烈和持久的悲傷反應。透過保持接觸死者配偶的原生家庭,倖存者在情緒過程中與該單位保持聯繫,這個情緒過程會讓他(她)持續為該單位的一份子,並且保持這個情緒過成的鮮活感受。

 

 

陸、多世代間傳遞
家庭情緒系統多代間的傳遞,但如何傳遞?經家庭投射,三角化歷程,孩子亦自我區隔低,長大後找一自我區隔低之配偶。家庭投射歷程歷經多個世代持續運作著。在任一核心家庭中,有一個小孩是家庭投射歷程的最初對象。這個孩子比父母的自我區隔層次更低,生活功能更差。如果我們探究最受阻礙孩子所屬的連續幾個世代,我們會發現分化越來越低的趨勢線。其他只是稍微被雙親牽扯的小孩,他們的自我區隔程度則顯得與父母差不多。如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比較遠離家庭情緒歷程,之後通常會自我區隔發展得比雙親好。
如果我們循著自我區隔程度與父母相似的孩子來看看,我們看到經過幾個世代他們的家庭功能明顯一致。如果我們隨著較高自我區隔程度家庭成員的多世代家庭來瞭解,我們就會看到高功能的曲線和非常傑出的人。”(Murray Bowen, 1976)

1. 家庭圖
家族成員的壽命.健康情形.他們的居處,包含搬家和日期.他們的收入和事業或專業性狀況,包括他們的職位.生殖史,包括流產、存活和墮胎的人.婚姻與居家佈置 (living-with arrangement).出生、死亡和結婚日期.最高學歷或就學年資.情緒、關係、溝通,所有事實資訊都要紀錄在家庭圖中。在製作和研究他自己家庭圖的每個個體中,Bowen的目標是盡可能與許多還在世的人取得一對一的關係,並盡可能地學習有關其他世代的事情。那些跟隨Bowen腳步的人,也證實這樣的學習對於他們生活的助益,他們得到一種持續成長的認知,理解「某個事情比自我更大,而自我只是其中的一部份」,這種認知如同一個人在家庭圖中自己的所在位置
2. 死亡
不同的家庭對於接觸死亡這個事實有所不同。有時候家庭對死亡的否認可以達到意外的高。
3. 倖存
許多人的世世代代,受到大屠殺、饑荒或經濟大蕭條的影響,這焦慮將持續地在世代中流露著,直到人們回到過去,去學習這痛苦經驗對於家庭的影響。即便人們不知道這焦慮是什麼,但是透過這樣的學習就足以改變這焦慮的傳遞。
4. 金錢
不同的家庭對生財、集富或賺錢的能力有不同的態度。這些態度經常受到過去世代的經驗而根深蒂固。
5. 「宗教」。
過去世代的經驗和信仰可以完整無缺地流傳至今,或者這些經驗和信仰可能已經起了影響作用。當有人因為宗教或婚姻不同於家庭信念,而與家庭截斷,這個研究就變得特別重要。
6. 不良的世代傳遞如何破解
導致家庭失功能→若我自我區隔亦會打破傳遞

 

 

柒、 手足位置
Bowen同意Toman(1961)提出手足位置在核心家庭情緒投射歷程具有影響力的看法。
Toman認為家庭中出生序不同,孩子會發展出不同的人格特質。有研究指出:長子女對自己的弟妹的行為通常較為正面,次子女則不然,因不論其性別如何,他們與兄弟間的競爭總勝於與姊妹之間的較勁。身為家中較居劣勢、也就是較晚出生的小孩,長大後會更傾向認同遭到壓迫的族群(弱勢者),以及會質疑現況。因此,他們對新的事物和新體驗也持較開放的的態度
Bowen指出婚姻中伴侶互動情形與其在原生家庭的手足位置有關,因為出生序可以預測一個人在家庭情緒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而個人在家庭系統中的「功能位置」(functional position)塑造了個人以後的期望與行為。

 

 

捌、社會情緒歷程
Bowen認為社會和家庭一樣,包含個體化與未區隔的力量,在長期壓力下,社會的焦慮現象便形成。社會亦如家庭般可能具有未區隔焦慮情緒,在融合與獨立間衝突,社會的區隔程度愈來愈低,無法以理性判斷。然而,在社會長期陷在重重的壓力下時,就會減低了社會的區隔功能,使社會產生退化的現象。因此,社會必須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有獨立自主的分化程度,才能使其不受情感所左右,而以理性的思考方式來決定事物。
Bowen呼籲社會群體在理性與情緒間作較好的區隔,使社會得以產生更理性的決定,而非根據情感來行動,減低社會動盪的衝擊。
以上是bowen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發展出的八大概念,希望我們都能辨識自我情緒,自我省察,為營造幸福美滿家庭而戮力;讓事業打拼更有原動力。 (筆者在職進修,「婚姻及家族治療」碩二)